我在党校上讲台
  • 发布人:bgsh
  • 发布时间:2014-09-24 10:01

我在党校上讲台

46期县级班 杜金华

被组织选调参加市委党校第四十六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校倡导学员上讲台,我报了名。由于选题的缘故,班里安排我为第一人,我做了精心准备。我的选题内容是:向大家讲述李晔书记的故事。

李晔书记是东营市成立后的第一任市委书记,自198310月至19893月,任职近六年时间,期间升任山东省副省长(1986-1988)、省人大副主任(1988-1993),1998年离休。2014118日,李晔书记病逝于东营。李晔书记深深眷恋着东营,三十多年来其居住地从未离开过东营。

得知李晔书记去世后,我们在深深怀念这位老人的同时从史志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有所作为。得益于油田几位老领导、老同志的帮助,我们开始了对李晔书记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看望了李晔书记的三个子女——大女儿李宇星、儿子李宇锋、小女儿李宇玲,拜访了李晔书记的老同事、原石油部副部长、东营第二任市委书记李敬,采访了李晔书记的曾任秘书——中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玉卿和山东省纪委常委、东营区原挂职副书记徐东萌,查阅了新华社山东分社原社长南振中于1984年采写的三篇新闻报道。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三万多字的口述史资料,接收了李敬部长向东营方志馆捐赠的其1983-1992年手写的11本日记,并与李晔书记的子女达成了代为保管部分遗物和笔记的协议。

我们觉得,李晔书记是东营历史上的特殊人物,对东营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东营市成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我们应该怀念李晔书记的过去,我们应该铭记李晔书记的贡献,我们应该继承李晔书记的遗志。

李晔书记经历坎坷。1958年从部队转入石油行业,曾担任余秋里秘书。1969年参加江汉油田会战任副组长,1972年调石油部石油勘探设计院任副院长,1975年之后落户黄河口,从此“心如磁石针,直指黄河口”。在胜利油田任职,他以“倾尽心血献石油,不信中华不腾飞”的气概,带领干部职工发扬“滚石上山”精神,创造了3330万吨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地方任职,他以“手牵黄龙跟我走,叫你咋走你咋走”的豪迈,组织实施了黄河疏浚治理工程,使黄河有了一条相对稳定的入海流路,为油田生产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创造了稳定、安全的自然环境;他以“黄河入海处,丹笔绘春秋”的气魄,规划并组织了港口、机场、水库、公路、铁路和东城新城规划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因落实建设“第二个大庆”、提出并着手实施“十大工程”受到上级批评。198653日,在油田和东营市干部大会上作检查时,为油田和黄河三角洲发展的一个新方案胎死腹中而涕泪横流,泣不成声。直至晚年,李晔书记最大的心事仍是“我没有完成我的历史作业,终觉愧愧不安”。

李晔书记个性鲜明。李晔书记为人坦荡,性格耿直,好学善思。待人方面,他特别注重平等意识,与人相处从不在乎官位大小。他常说,“官儿值几个钱?值钱的是人心。大官见得多了,人也有,鬼也有。人干人事,鬼干鬼事。 到胜利油田工作后,也在油田工作的大女儿一次有事打电话到他办公室,说“我找李书记”,正巧他本人接的,大怒:“你找什么‘李书记’!乱弹琴!你就不能说‘找李晔’?”他给自己身份的定位就是“割草娃出身,乡巴佬”。生活方面,他不过多讲究,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布衣、草鞋、馒头加辣椒等等,多半是出于生活习惯,发乎天性。他常对子女讲:“家有万贯,不过一日三餐;良田千顷,死后不过一席之地——现在都火化,连一席之地也没有。”“精神财富才是无价的,别的没啥意思。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晔书记一个月工资是107元,由秘书代管,包括抽烟、喝茶全从工资开支,一个月下来就剩个十块、八块的,开始抽不带嘴儿的中华烟,六毛钱一盒,后来涨价了就改抽德州产的“春晓”烟。李晔书记穿着非常简单,一辈子就是黄军装,冬天就穿油田配发的杠杠服,要不就是军大衣,一辈子没穿过皮鞋,一辈子没穿过西装。李晔书记对百姓感情很深。当年坐吉普车到油田前线,因为是土路颠得厉害,跑过去就是一流儿黄风。但只要碰到老百姓的驴车,他绝对下来,给人家往路边牵牵。有一次,同行的一位同志不了解,冲老百姓大喊:“赶快躲开,躲开!”李晔书记火了,“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对待学习,他如饥似渴。李晔书记特别爱看书,他抄写的资料密密麻麻,我们整理到的就有几十本。他常说,他学习地质是为了听懂专家的汇报,能及时了解世界石油地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能够举一反三。儿子李宇锋清晰记得2007年,年近八十的他到北京偶遇苏联问题专家蓝英年、朱正、金雁等座谈“十月革命”,人家讲了三个小时,他戴着老花镜记了三个小时,态度恭谨如小学生。

李晔书记贡献巨大。李晔书记刚到胜利油田时,面对职工家属不能随迁的实际问题,跑省革委会在东营划拨了18万亩土地用于农副业生产,李晔书记亲自抓,搞“千亩方、吨粮田”,在全国粮食凭票供应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油田粮食实现了自给,最高年份达到一亿八千万斤,不但解决了家属安置、子女就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稳定了职工队伍。1981年担任油田指挥后,利用与国家部委签订的包干奖励政策,为东营市建市之初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大批资金,绘就了城市发展框架,他规划并起步建设的东营海港、飞机场、广南水库、胜利电厂,目前正发挥着推动东营发展的引擎作用。1987年,省委组织部考察推荐李晔书记为党的十三大代表时,李敬作了六点评价:①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路线、政策忠诚而坚定,为四化、为实现总任务呕心沥血,滚石上山,自觉加压;②锐意改革,勇于开拓。中原崛起和胜利中兴,李晔起了主导作用;③作风深入、认真、实事求是,孤东会战、渤海会战、“手牵黄龙跟我走”、引黄淤田都是他首先提出;④光明磊落不整人。不隐晦观点。干部政策掌握好,干部气顺心齐劲头大。⑤联系群众,关心职工、家属。对农副业一贯抓得狠,效果好。对上级批示贯彻认真,对三项工程批语能正确对待。

一个多小时的讲述,由于资料详实,并借助生动、客观和真实的图片展示,大家听得很认真,从大家眼神中我读懂了大家对李晔书记的敬重、爱戴和感激。

我很兴奋,也很满足。借助学员上讲台这个平台,我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沟通交流和分享,我认为我又多了一份儿收获;通过讲故事这种形式,我把自己了解的李晔书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通过他们在社会更大范围传播,我觉得我尽到了一个史志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