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甲午的殇思
——读《甲午海战》有感
第46期县级班 赵云华
从未预期还有什么能够触动灵魂,由首批“威海市首批文化名人”鸿鸣所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甲午海战》却毫无准备的震撼着我的内心,深深感到当时清朝末期统治阶层麻木不仁、昏庸腐败。1984年的炮声,轰醒了封建迂腐的大清朝。到2014年的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了120年,又是一个甲午年,又一次勾起我们沉痛的回忆。抚摸120年前甲午战争留下的伤疤,令人胸口隐隐作痛的一幕恍如眼前:那些远去的背影、破碎的残骸,还有那静默于视线的土地……祭奠那场远去的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殇思。
《甲午海战》全书从甲午海战始末、甲午海战之前事后情、清末海军纪事、甲午英雄传略、甲午海战北洋英烈名录、刘公岛史话等六个部分记录了中日甲午海战实记。在读《甲午海战》过程中,我的脑海一直沉浸历史,置身满目疮痍的山河中,我的灵魂声嘶力竭地呐喊:一个“天朝上国”为何不堪一击?又是谁导致了这场战争惨败的结局?一个个问号拷问着我们。今天,如果日本军国主义胆敢再次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是否做好了再打一场“甲午战争”的准备?如果再打一场“甲午战争”,我们是否能以决战决胜、决战到底的勇气和能力打赢战争?我们会不会重蹈覆辙?甲午之年与甲午战争已割舍不开,反思甲午的脚步应不停息。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我们透过甲午的历史硝烟,国人能从这场攸关民族命脉的战争中,生发几多感慨,获得几多启悟、几多忧思、几多警示……针对“甲午海战”的惨训,有学者指出:晚清的文化之短,繁育了北洋海军的作风之弊,进而导致了甲午海上之殇。腐败,是反思甲午之败最常被提及的词汇。如果说两次鸦片战争我们是挨打,那么经过了“洋务运动”的图强求富,甲午战争用“对打”这个词更贴近真相。然而,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国人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当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侵犯我国黄海发生了“甲午海战”时,中国不少所谓的仁人志士还以为日本还是那个甘愿俯首称臣的附属岛国的时候,大清龙旗已在落日余晖中摇摇欲坠。正如波德莱尔在《纠缠》中叹道:“我从大海的狂笑中听到的那位满怀羞愧而饮泣的战败之人的苦笑。”此时,梦中惊醒的大清朝才意识到,即使有北洋舰队,即使有像丁汝昌、邓世昌等英雄,亦无力挽回国家的衰落,战争的失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国防比富裕更重要。著名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中指出“一个政府,无论用什么接口,如果不重视国家军事发展,则从后世眼光看,他们绝对算是民族的罪人。”大清朝便是如此。从经济上看,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从军力比较,中国舰队总体上略占优势,“定远”“镇远”堪称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铁甲利器,绝无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般悬殊。
书中一个让我记忆忧心的章节恰恰做了诠释。北洋水师从1874年成立到1894年海战,三年一检,校阅时为博官员欢心,靶船预埋炸药,炸药随时可控;预设海标,航行顺畅迅捷;量好距离码数可求一击而中……读到这里,我苦笑了,苦笑这样的骗局,苦笑这样的政府、苦笑这样的不学无术。如此说来,清军所装备的现代化的海军装备,只不过是一支拿着洋武器的旧式军队罢了,最终不得不吞下令人铭心刻骨的战败苦果,使一个诞生过《孙子兵法》的国度千载蒙羞。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甲午海战”打响后,当我看到慈禧太后下达“可以开战,但不可以开炮”的荒唐懿旨并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时;当我看到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并在旅顺进行灭绝全城的大屠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歌舞升平,庆祝自己六十大寿之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气愤慈禧的荒唐、气愤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仁道”……胸中怒火冲天,恨不得自己就是当时的清军将领,带领军队把日军杀得片甲不留。
书中一幕幕悲壮的画面就呈现在眼前,邓世昌驾驶着“致远”号义无反顾地撞向日本“吉野”;邓世昌的爱犬“太阳”咬着他的披风随他一同沉入大海;刘步蟾等人拒绝投降亲手炸沉军舰并自刨殉国,我的心不可抑制的被深深震撼,热血沸腾,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坚守了中国人的爱国信仰,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警醒国人“国难兴邦”。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天国人的耻辱感呢?我们在谴责日本人的罪行,同时也悔恨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一位将军挥诗一首表达心志:回首甲午心惟痛/放眼新春梦汉风/何惧鬼魅再作孽/策马待命箭在弓。这样的文字让人读之热血沸腾。忘记意味着背叛,冷漠无异自弃。岁逢甲午,狼烟犹在,我们无权不殇思!
《甲午海战》有一个不能忘记之处——定远馆。1895年2月4日,定远舰在威海卫遭日军鱼雷偷袭重伤搁浅,为避免被敌俘获所用,管带刘步蟾下令炸毁定远号。一年后,日本富豪小野隆介出资从日本海军手中购买了定远舰残骸,从上面拆卸材料,运到其故乡福冈太宰府,建造一座名为定远馆的别墅。不难看出,日方之所以不惜重金把定远号拖回日本并百般炫耀,旨在从精神意志上摧垮国人的斗争基因。可是,他们错了,大错特错了。抗日战争我们没倒下,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没倒下,……无数先辈先烈用鲜血换来今天我们的昂首站立,我们没有理由让我们的后辈再经历屈辱、愤懑!
甲午战后,一个叫谢缵泰的中国人,绘制了一张《时局图》。图中以熊代表俄国,占东北和蒙古;以犬代表英国,占长江流域;以蛙代表法国,占两广、云南;以蛇代表德国,占山东……图上题诗,犹如血书:“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是什么让我们酣睡?是什么让我们健忘?今天,“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但太平之歌切莫把自己麻醉。别忘了我们过上眼前的好日子,是因为脚下踩着先烈们的粉身碎骨、血肉忠魂!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反思历史,就是反思自己。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昨天的历史永远警醒着未来,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精神和利剑,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未战先怯是北洋水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缺乏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又怎能打赢未来战争?正如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的:“如果一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穿越甲午的殇思,我们更要警醒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要以“犯我中华天威者必诛”的浩然正气,时刻准备着,逢敌必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