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济宁开展政德教育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济宁开展政德教育情况的报告
(2016年11月)
市委党校第24期中青班
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教学计划安排,第24期中青班于2016年11月14日至18日,赴济宁进行了政德教育学习培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培训基本情况
这次政德教育学习培训时间为5天,以专题授课、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教学模式开展。其中,专题授课2场次,分别听取了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院长李敬学教授《汲取儒家思想智慧,增强干部为政之德》和济宁圣地名师、亚圣书院院长、邹城市政协常委邵泽水教授《孟子的智慧》的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主要在孟庙、孟府、孔庙、孔府、孔林和孔子研究院等十余处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在“二孟”的泰山气象门、孟母断机处、亚圣殿、官箴碑、孟府大堂五处古迹现场教学点,接受了儒家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廉政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治国理念和人生智慧以及古代为官者的为官从政准则和规矩之道教育。在“三孔”的万仞宫墙、太和元气坊、杏坛、崇圣祠、重光门、贪壁、孔子墓等现场教学点,重点学习了儒家思想概述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孝道思想、学习思想、仁爱思想、为政思想、廉政思想、人生哲理等思想。在孔子研究院现场教学点,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讲话精神和儒家政德思想。现场教学过程中,学员们或聆听讲解,或驻足思考,或吟诵经典,或交流心得,严守纪律,步调一致,虚心求教,学风端正,充分展示了东营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期间,还赴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古村落进行了考察,其通过旅游开发让千年古村落焕发生机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济宁现场教学结束后,为了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组织开展了研讨交流,全体学员围绕外出学习情况,畅谈了学习收获和体会。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为官从政、修身养性的宝贵思想,历经弥新。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带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为政道德修养。
二、主要体会和收获
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为官从政、修身养性等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行走、聆听、思考、感悟、践行……这次济宁政德教育之行,是一次倾心投入的行程,也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行程,更是一次永志铭心的行程,学员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方法、收获了文化、收获了思想,滋养了品格、陶冶了情操、砥砺了德行,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儒家文化提倡养“浩然之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是一种盈于天地之间的正气、一种讲求道义的正气、一种发自内心又作用于外在客观世界的“生命之气”,是一种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道德彰显。“浩然之气”是一种“小我”中所蕴涵的对“大我”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荣辱感。在儒家哲学思想中,“浩然正气”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追求,特别强调“养义”。就是要养正义之气,养大义凛然之气,重视“义”的情怀和担当,甚至把“义”看作立身处世、为官为政的核心精神支柱。“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都强调“义气”的重要性。今天的社会,应当充盈这样的“浩然正气”,只有胸怀正气的人才会无所畏惧,才能养成坚持正义和真理的独立人格。
(三)儒家文化蕴含着民本思想。孟子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认为,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要求“薄税敛”,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违农时,毂不可食矣”。他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针对当时刑罚严苛的局面,孟子还提出省刑罚的主张,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这一主张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这种进步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孟子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当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安稳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都与儒家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
(四)儒家文化蕴涵着孝道思想。“孝”是中国人的最重要的传统道德之一,是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儒家特别重视孝道,《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孝”的论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儿女的言行是对父母教导的直接反应,父子一去世,儿女就改变自己的言行,视为不孝。“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指出了儿女的孝要做到能对父母和颜悦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敬父母,孝敬父母不能只是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这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要真心实意的孝敬父母,让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孟子对“孝”也有精彩论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事亲、尊亲成了人的最高的道德表现。在孔子家庙,当现场导学引用孔子的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并进一步解释说“对于父母的年纪,我们一方面因为他们年纪大而高兴,另一方面也要为他们的年纪而担忧。”学员们产生了强烈共鸣,无不为之动容,有的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儒家孝文化中提倡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的思想,在今天不但没有过时,从各方面说,都有其合理成分和存在的必要性,对于家庭美德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儒家文化蕴涵着廉政思想。此次济宁政德教育之行,在孟庙的《官鉴碑》进行了为官之道、孟府大堂进行了规矩之道、孔府的戒贪图等现场教学点进行了儒家廉政思想教育。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德政”,还是孟子提倡的“仁政”,从理论上说,都逻辑地蕴涵着“廉政”思想。儒家的廉政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廉政以为民”、“廉为政之本”、“廉为才之重”、“吏以廉为先”等主张,折射着儒家学者对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儒家思想认为,官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廉政。廉洁是从政者必备的基本道德。即,“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指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孔子不仅要求从政者清廉,更要“俭近仁”、“贫而无怨难”、“修己以安百姓”,做到既廉又俭、虽贫而无怨。这是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双重要求。他强调“欲而不贪”,主张“君子有三戒”,不能贪得无厌。深入研究儒家廉政思想的深刻内涵,汲取其精华,对于我们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今后努力方向
学习不是目的,目的是将学习的收获、感悟和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学员们都表示,要以此次政德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借鉴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培育正确的政德判断和政德责任,提高政德实践能力,并切实贯彻落实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孔子的学生曾经问孔子,如何建立一个国家?孔子说:只需要三个要素:粮食、军队、信仰。学生接着又问,如果只保留其中一个呢?孔子坚定地说,那就是信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战斗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作为肩负使命的新时期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牢固树立“四种意识”,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努力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要胸怀理想追求,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为崇高理想而奋斗。
(二)强化宗旨意识,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高尚品格。“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学会做人是成事之道,人品人格是谋事之基。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将干部的“德”放在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对“官德”的重视,体现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我们常讲“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就必须要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净化自己的内心世界,修身立德,以德服人,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去感召群众、凝聚人心。
(四)加强廉政建设,树立清廉形象。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并提出了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对党员干部来讲,廉洁是从政道路上的第一保障,在廉洁上出了问题是致命的。不敢腐、不能腐属于政策和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是客观因素;而不想腐的根本在于“正心”,是党员干部自身能够把握的,是廉政建设的最高境界。心正方能身廉,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始终保持廉洁之心,做廉洁自律的模范,大力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建设,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做到慎独、慎微、慎交友。要经常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剖析,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要增强监督意识,严格执行监督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正确行使权力,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五)培育良好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家庭私事,而是连着党风政风,良好家风能够带动社会风气,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不良家风则不仅使自己家破人败,更严重带坏官场风气,败坏社会风气。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看,无论是刘铁男的“老子办事,儿子收钱”,还是苏荣的“家是权钱交易所”,问题都出在家风不正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树立良好家风,带头继承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端等优秀传统文化的DNA,对家人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强化言传身教作用。带头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家风建设的珍贵遗产,树立看齐意识,强化榜样作用,促进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