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 高良文
“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当西方学者马丁·雅克通过《当中国统治世界》,来呈现一个未来强大的中国冲击并主导着现在以西方现代性为主导的世界秩序时,邓小平的一句话能作最好的注解:中国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中国只想走好自己的路,管好自己的事,无意也没有兴趣去输出所谓“中国模式”。
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极快,过去60年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基本上等于欧洲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200年。经过百年的探索,中国目前已经基本适应工业文明,在农业文明时期表现卓越的中国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历经痛苦,但是取得的成就也非凡无比。随着中国的崛起,工业文明的历史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业化与欧洲千万级人口的结合;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与美苏1亿级人口的结合;而在当前的中国,工业化正在与10亿级人口结合,其世界史意义无论怎么估计都是不过分的。
这些都足以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特别是老牌的西方秩序统领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敬畏、猜疑,甚至指责。雅克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大胆假设推论中国的崛起之路,按照“强则称霸”西方式的国际秩序思维来临摹崛起中国的形象。
个人觉得有些观点可以为鉴,但结论并非其所臆想之言。个人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为改变世界,而是文化传承的必然。同时,中国的崛起无力统治世界。
一、中国崛起是文化传承的必然
东亚国家虽然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欧洲殖民统治后,又被美国权势笼罩了半个世纪,但是它们事实上并没有西化太深,实在令人称奇。如果这个说法适用于整个东亚地区,那它就更适合中国的情况了。
诚如雅克书中所言,这里有四个主题,每一个都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它们共同刻画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点,其意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可能在中国如何看待自身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角色的问题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首先,不应该仅把中国看成一个民族国家,即使目前她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其他国家也是这样看待她的;其次,在民族观念上,中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等人口大国同样也有所不同;再次,直到100多年前,整个东亚地区都处于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最后,中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她的统一性。
这些都指向雅克书中的一个明显观点:世界上实现现代性的方式绝非只有西方模式,还有崛起中国的东方模式,或直接称之为“中国模式”。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与西方几乎毫无共同之处。除非撇除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将世界简化成只关系到经济和技术的时候,才有可能得出中国变得越来越西方的结论。他肯定了中国崛起不会是传统西方观念所认为的西方模式,这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如书中写道“通过不断地提及自己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意识到界定他们的不是国家意识而是文明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不应该被首先看作民族国家,而更应该是文明国家。”
中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中本身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中国的宗族观念与西方的血缘谱系的差距,中国人如果把老人放到养老院独自生活,往往会被认为“不孝”,要承受更多。这与西方截然不同。虽然时代进步发展,如今也有不少老人在养老院颐养天年,但这部分养老对于整个庞大的中国社会毕竟只是一部分,因此不少专家在谈及社会老龄化时,总会提倡“家庭养老”的这一主流模式。这就是文化差异,这就是价值差异。
纵观中国2000年的封建史和近现代史,在中华文明的强力支撑下,中国一度以“天朝”强势林立于世界舞台,但也有近现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延续,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证明了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自身也需要的进化。过去两百年不正是中华文化自身进化的痛苦经历?如果没有自身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六十年前一个积贫积弱中国在追求国富民强的未来时,为何没有走上完全西方化?如果没有自身文化所坚持的价值认同,六十年后的中国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向解体的红色苏维埃?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寻求发展,特别是在有着自身传统文化的国家,它只适合走自己的路,不可复制。而当自身的文化进化与时代发展相符合时,这个国家必然走向自己的崛起之路。
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说言:“对于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摆脱西方模式的说法,令我们难以认清当前世界重组的局势。当中国逐渐强大,她会愈加肯定其古代文明延续下来的价值观;她会在历史中寻觅智慧,以创造出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当然这个被西方人所谓的“中国模式”仅仅停留在西方人的视野中。
二、中国的崛起无力统治世界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世界之最。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这一成就其实毫不出奇。美国经济总量仍是中国的两倍,而在人均GDP方面,美国更是中国的12倍。中国源源不断地把资金注入国防系统,并俨然成为亚洲最大的军事强国,但中国在海外没有一个军事基地,也没有一个军事盟国。中国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吸纳石油、铜矿、铁矿等资源以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要知道,中国的矿产资源九成以上是购买他国的资源,中国对海外矿藏市场依赖度极高。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发表演讲过程中,提及雅克此书时表示,讲述了一段这样的话。中国的区域和城乡差别还很大,西部地区还很贫穷落后,以甘肃省为例,那里一些偏远地方老百姓饮用水都很困难,有些农村中小学学生从来就没有用过电脑、上过网。中国目前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左右,仅相当于英国的十分之一;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相当于英国人口2.5倍;中国消耗了全球4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但仅创造了全球8%左右的GDP,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试问这样的一个国家如何去统治世界。
中国走向全球是既定事实,但中国并不会成为领导全球的世界霸主,因为中国无力去统治世界。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沈大伟说,如果中国没有足够钱买下世界,也不会通过战争打败其它国家,那么中国该怎么统治世界呢?通过外交手段和软实力吗?希望渺茫!中国在外交层面上可能有那么些唬人的架势,例如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中国却并未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试图控制局势的发展。沈大伟认为中国将成为一个“国际角色,而非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强角,”而且,中国所追求的是“主要由经济利益主导”的、规避风险的外交政策。正因为如此,中国并不会成为国际外交舞台上的统领者。
虽然中国无力去统治世界,但是却一直以强韧的态度追求着自己的独立发展,特别是在经历过一段屈辱的被侵略历史后。按照西方的强权思维来判断,强则凌弱,弱小则必须跟随强势的游戏规则。但中国更是基于一个自身深厚文化积蕴的民族,当自身根本受到触动时,小米加步枪打下飞机大炮的“搏命”传奇还是会上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