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精神照耀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3-04-28 15:17
市社科联  孙革新
感谢组织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经过五天的井冈山实地教学体验,聆听了井冈山大学李忠教授《关于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的讲解,冒着细雨祭奠了先烈英灵,向先烈墓碑敬献了花篮,含泪重温了入党誓词,身心受到了洗礼,党性得到了锻炼。
很早就向往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因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全国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做出了榜样和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具有关键意义。”
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共产党员,始终服从党的组织领导,经历了市人大监督工作、市委政法委党的监督工作、市纪委监察委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多年被评为优秀;经历了包村扶贫、乡镇挂职荣立“三等功”、企业帮扶第一个新三板上市获得市委组织部嘉奖。回顾创业创新的履历,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在井冈山找到了答案,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坚持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但是,与为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创建新中国的革命先烈比,自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
一、深刻认识了井冈山革命斗争重大意义
(一)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立足中国革命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提出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党的建军思想,成功开展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还亲自著述了《井冈山的斗争》,针对一些人对中国革命的怀疑,分析了当时国内的政治状况、中国红色政权生存和存在的原因、总结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的教训、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经济和军事根据地问题,著述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指导革命的理论文章,展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心。
(二)树立了无比坚定的必胜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立身、处世、干事的精神支柱。”
井冈山精神的内容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二十四个字。这闪闪发光的二十四个字,是4万8千多名红军革命先烈在一次一次反对国名党反动派的“围剿”中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井冈山精神来之不易。一是因为有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反动派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二是因为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了党的严肃纪律,这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三是因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的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是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强大敌人的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胜利的基础,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根本。袁文才、王佐被错杀(建国后平反)也是失去群众基础,痛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新路的思想路线。井冈山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在马克思列宁经典著作中没有论述,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五是因为艰苦奋斗的作风。井冈山时期缺衣少药,缺盐少粮,靠着顽强的意志、信念和精神力量,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六是因为在思想上对中国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全体红军官兵贯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击败了国民党军队十几个团,打破了敌人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围剿”,一个个战斗的胜利,毛泽东总结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方法:一是修筑完备的工事,二是储备充足的粮食,三是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推广到了全国各地,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革命事业成功必须要坚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一)榜样的力量是是无穷的
毛泽东主席没有一分钱留给子女,200万稿费,全部交给国家,一件毛衣73个补丁,在井冈山住了一个星期交了17元的饭费,到地方视察考察都要交伙食费。
朱德的扁担,身为军事最高领导,身先士卒与战士们一起来回百里挑军粮。
曾志作为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每月工资留下必要生活费,其余全部上交组织缴纳党费,临终前遗嘱,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墓碑上只刻着“红军老战士曾志”。
甘祖昌将军身体受重伤后,不给组织添麻烦,主动与爱人龚全珍,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开荒种田,造福一方百姓。
红军烈士后代访谈震撼人心,始终相信党组织,坚信党的领导、群众路线、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认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尤为重要,革命成功人民群众是依靠的力量。时刻牢记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
(二)警钟长鸣,坚定理想信念为民服务跟党走
截至目前,据中纪委报告公布数据,查办中管干部553人,加上军队700多人;厅局级2.5万人,加上军队师级干部3万多人;县处级18.2万人,加上军队团级20多万人;科及以下基层干部400多万人;其中一把手21万人。这些数字还不包括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数字。
实际上,“每位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在组织面前都是透明的。”这是在市纪委举办的每期45天的利剑实训营中,我作为辅导老师在给办案骨干们讲课时,我跟学员在分析有关案例中,常跟学员分享的一句话。正如陈毅一生座右铭所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作为党员干部公务员,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自律、纪律、法律和道德底线始终挺在前面,也只是每位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的最低标准。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做好社会科学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中国立心,为中华民族筑魂的工作。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崇高使命。
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学习革命先烈,继承先辈遗志,发扬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实事求是求创新,服从组织安排,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一)强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常说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持理想信念、增强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作为社科工作者一定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做到对党忠诚,深刻领会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
(二)勇担当,肩负起基层社科工作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市社科联出台了《东营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引领广大社科工作者,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营的实践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社会实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对策建议,提出高质量的社会课题研究成果,提高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对党的建设、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人才发展建设、油地融合、乡村振兴、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能源安全、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孙子文化、吕剧文化、石油化工转型升级、橡胶轮胎品牌建设、东城防潮堤百年安危、滨海新区重建等等事关国计民生的课题进行研究,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社科成果,以《东营社科要报》呈送市领导参阅。还出台了《东营市创建基层社科系统典范单位的意见》,以课题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做好社科成果的转化应用,在为党委政府服务中当好“思想库”“智囊团”、为社科专家服务中当好服务员、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中当好宣传员,为繁荣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二)加强宣传阐释,把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重大工作安排深入解读,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作为社科工作者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工作安排部署,踔厉奋发担使命,勇毅前行谱新篇,凝心聚力推动社科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坚持意识形态责任制,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加强课题研究攻关,更好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要创新社科普及模式,提升大众人文社科素养;要激发社科学术社团活力,开展地域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活动;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能源安全研究会》《高质量发展研究会》《孙子文化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为社科专家调查和课题研究搭建良好平台。不断提升自身履职能力和水平,全力做好机关党的建设、包村、宣传和社科普及工作,坚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重分发挥《社科专家宣讲团》的作用,擦亮《黄河口大讲堂》品牌,编辑好《黄可口社会科学》,把《社科热点专家谈》办好,高质量做好《东营社科直播》,为推进黄河国家战略和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