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发奋图强——参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有感
  •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3-07-21 17:19
张立斌
当赴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惋惜、愤恨、庆幸一时间齐齐涌上心头,五味杂陈却又感慨万千。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定理。5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光辉灿烂,文化辉煌,特别是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炎黄子孙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1840年,西方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做成大炮,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中华民族也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开启了中化民族的百年屈辱史。而这百年屈辱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决不能忘却,这场战争不仅将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更打破了近代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更不用说战争失利带来的巨额战争赔款和台湾岛的割让。落后,让我们祭出了血和泪的代价。
历史不会眷顾懈怠者。乾隆皇帝一句“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割裂的现实,中国国力经济到文化军事无不与世界严重脱节的篇章。当大清帝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黄粱美梦中时,英国用坚船利炮打破了历史悠久的“天朝”大门,千余英国士兵对阵万余清兵,却令万余清兵节节败退。面对现实,日本和中国两个东方国家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当中国皇族仍抱着现实利益不放,固守残缺延走老路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开启了改革维新的征程。两种不同的选择,为甲午中日海战的结果的必然埋下了伏笔。现实告诉我们,面对差距与问题,我们来不得半点犹豫和懈怠,正视问题,改革创新、自我突破才是正路。
优秀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中国从落后挨打到国富民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绝不不容忽视。虽然甲午海战让人感到屈辱和愤怒,但是,在馆内陈列展示的雕塑群中,丁汝昌力守威海卫,明知援军无法到来,也没有投敌卖国,自杀殉国;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勇往直前,指挥自己的军舰直奔敌舰,不幸被对方鱼雷击沉,大家把救生圈给他,他却不要,以身殉国,等等。每个人物的身上,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为国捐躯、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滋润与支撑,才让中国人民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国家解放、民族独立。
走出博物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石像挺立在甲板上,他手里拿着望远镜,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面对滔天巨浪仍是毫无畏惧,穿透层层海雾仍是充满希望。此刻,我似乎听到,向前、向前,这是英雄先辈给我们的坚定引领,向前、向前,这是我们中化民族复兴之路的壮阔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