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甲午国殇之苦痛 树强国复兴之信心
  •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3-07-24 09:23
邱家梅
威海学习之行,自己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反思。开班徐丽卿教授的《甲午国殇之镜鉴》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出发,围绕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展开,对甲午战败的后果和影响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阐述,对甲午战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甲午国殇,究竟殇在哪?历史镜鉴,我们鉴什么?引起了这次学习的思考之路。参观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看到了我们党的艰难起步。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看到了我们老一辈革命家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参观金猴集团、威高集团看到了威海市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参观华夏生态文明馆看到了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这一路既是党性教育课,也是明晰发展之路的教育课,让我获益匪浅。
一、反思甲午战争,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尤其是对历史上失败的回顾和反思,虽然痛苦而沉重,但它如同一帖清醒剂、一记警世钟,能使我们从历史的镜鉴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激发奋进的动力。天下虽安,忘战必亡。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大清帝国正处于史称“同光中兴”的“太平盛世”。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使朝廷上下无不沉浸于大清帝国中兴荣光之中,面对虎视眈眈的日寇竟毫无戒备和防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国的千年古训,更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今天,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但切忌骄傲自满,更不能沉湎于安逸享乐之中。必须强化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永不懈怠,奋发图强,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命题和判断。当甲午战败后,天朝梦碎,中国大国地位被彻底颠覆,中国从“天朝上国,老大帝国”沦为“文治坍塌,武功废弛”;巨额赔款,中国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主权沦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争为何爆发,中国为什么一败涂地?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因而得出结论也不尽相似。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偶然性总是在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纵观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实并非偶然因素,也并非一个孤立的因素在起作用,清政府昏庸腐败、海洋海权观念落后、战略指导错误、指挥体制陈腐、战将指挥失误、军风军纪败坏、陆军海军不能协同作战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甲午战败的多重原因。然而,在多重原因中,总有一种是起主导作用的,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个起主导或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制度的腐朽、朝廷的昏庸以及军队的腐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单纯军事力量和强大的武器,而是人心所向。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主要不是因为兵力差距,也不是因为装备差距,甚至不是因为战术技术上的原因,归根结底,主要还是败在制度的腐朽、朝廷和官吏及军队的腐败上。因为这种从根上生发的大面积的腐败,导致利益藩篱、相互掣肘,军心涣散、毫无斗志,民怨四起、一盘散沙,最终只能落得个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
二、学习先辈先烈,求真务实、改进作风
古往今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放弃在美国的安逸生活,毅然回国投身艰苦的“两弹一星”事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郭永怀用身体保护了国家机密资料,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三方面均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时下,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光荣的使命,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做到“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在各种复杂形势、困惑诱惑面前保持定力,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精神胜于武力。”战争不仅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文化“软实力”的对阵、精神力量的较量。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就是强烈的国家认同感、真挚的爱国情怀、为国效命的使命担当。一句话,就是心里有国家。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平日里就会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当战争威胁来临之际,就会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全体人民的国家意识和国防意识,以“强国梦”“强军梦”来点燃全民族的理想信念之火,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三、思考未来之路,凝聚民心,岗位建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契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规律,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实践总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始终坚定人民立场,从人民立场出发想问题、搞研究,作决策、办事情百余年来,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就在于始终坚持并践行人民立场,不忘初心、矢志奋斗。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建设改革时期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人民之“大我”不惜牺牲自身之“小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早已深深融入红色血脉,积淀为更加深厚的红色基因,汇集成了强大的国家向心力和澎湃的复兴力量。全党只有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实话、办实事、重实干、求实效,把一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荡涤殆尽,才能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赢得民心、赢得事业、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