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帮困难群众甩掉“穷帽子”——市委党校帮扶垦利区垦利街道西坨村工作纪实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到位选择扶贫项目、精准有效建立脱贫机制,市委党校派驻垦利区垦利街道西坨村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以来,在突出“三个精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思想引领下,创新精准扶贫路子,帮困难群众甩掉“穷帽子”,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赢得了村内干部群众的信任和肯定。
西坨村位于垦利区东北部,人口282人,106户,65岁以上46人,贫困户52户、105人,其中省定贫困户5户、9人,全村耕地以棉花种植为主,村集体无产业无收入,属典型的“空壳村”,是垦利街道辖区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市委党校驻西坨村第一书记李玉强介绍:“让贫困村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的首要工作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不让一个贫困户、一个贫困人口掉队’的要求,驻村以来,坚持‘党建统领、创新发展,突出扶贫、务实惠民’指导思想,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农户调查了解情况,团结带领村两委和全村群众,扎实推进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建设光伏扶贫项目、健全完善脱贫机制等各项工作。”
贫困对象 精准识别
针对以往扶贫开发“大水漫灌”,工作方式相对粗放,对贫困户底数和具体情况掌握不清,造成真正的贫困对象得不到合理救助,扶贫绩效和公平性不高,群众意见大等问题,驻村第一书记紧密结合西坨村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带领村两委深入到群众中,逐户逐人进行摸排,严格按照上级规定政策标准,对原省定52户贫困户、105人进行了重新识别,最终确定出5户、9人的省定贫困人口,做到了“扶真贫”。
为确保结果的公平公正,充分发扬民主,还对贫困户的经济来源、家庭收支、劳动能力等具体情况,组织群众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及时公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保证把群众公认的、真正贫困的人口纳入范围。
扶贫项目 精准到位
近日,记者来到西坨村,远远地就看到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鳞次栉比、密密麻麻,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西坨村村支书赵武奎告诉记者,这些发光的板子就是村里脱贫的“法宝”。
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该村实施了投资25万元的30Kw一期屋顶光伏项目和投资43万元的60Kw二期农光互补光伏项目的建设,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收益12万余元,为按期摘掉省定贫困村帽子、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李玉强表示:“选准扶贫项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素,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确保项目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避免‘花架子’,找到‘金点子’,针对每一贫困户、贫困人员的不同情况,找准致贫的症结所在,实施‘一户一策’、‘一人一策’,选准选好扶贫项目。”最终,通过走出去看、请进来教、网络上学的方式,多次调整项目建设思路,在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将光伏扶贫项目作为西坨村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努力把扶贫项目建成“造血”项目,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实惠、长期受益。
脱贫机制 精准有效
为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发挥作用、贫困人口长期受益,驻村第一书记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年底脱贫摘帽”的指导思想,多次召开村两委专题会议,围绕构建扶贫长效机制问题研究思路办法,初步确定了以合作社为载体,以项目收益为基础,贫困户入社分红的脱贫工作思路。
最终,村集体与合作社签定有关协议,将光伏发电项目托管给合作社进行管理运营,项目收益由合作社对入社社员进行分红,分红后的剩余收益上缴村集体,以壮大村集体收入,破解村集体空壳问题,从而实现既保证完成9名省定贫困人口脱贫硬任务,又巩固脱贫成果,破解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的“多赢”目标。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的道路上,突出“三个精准”,市委党校派驻第一书记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步伐将走得愈加笃定。

帮扶村照片1

帮扶村照片2

帮扶村照片3